历史揭秘:秦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吗?

推荐时间:2024-04-23 17:40:00 历史春秋

秦始皇 (公元前 259—公元前 209 年) 我国古代杰出的的政治家, 军事家。原名政,出生在赵国,回秦国后改名为嬴政,公元前 247 年其父庄襄王去世,13 岁的嬴政即位。由于年纪小,国事便委派相 国吕不韦处理,但秦始皇却表现出领导者的风范排除异党掌握大 权,后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统一前后判若两人,统一前在用人之际他还能够接受意 见,礼贤下士。齐国人茅焦冒死进谏: “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 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费阳宫,有不孝之行;纵蒺藜于 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天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 ”茅焦尖刻指斥秦王,史所罕见。嬴政接受了意见并 未杀茅焦。又如李斯到秦国,为秦始皇所赏识,拜为客卿的时候, 正遇上韩国派郑国到秦国搞间谍活动案被发觉,秦始皇听从了宗室 大臣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驱逐包括李斯在内的全部“诸侯人 来事秦者” 。

对此,李斯上《谏逐客书》 ,以秦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批评了秦始皇准备实行的锁国政策。这时,秦始皇能以理智代替感 情,毅然决然除去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 秦始皇在统一大业的完成后,则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作用,以为 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比,无所不知,变得听不进意见了。既不愿 意征求博士们的意见,也不能听取大臣们的建议,甚至连自己的儿 子扶苏的劝谏也不听,独断专行。

秦始皇下令“坑儒时”长子进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 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听不进公子扶苏的意见,后来扶苏又进谏很多次,秦始皇大怒,打发扶苏到北方上郡监视蒙恬。

秦始皇晚年寻 求长生不老之药, 有人说世上就没有长生不老之药, 可秦始皇不信, 偏找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并派徐福及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 老药,此药一直未找到,但找药的人侯生、卢生等知道始皇为人天 性刚强暴虐,刚愎自用,并且动辄就会被杀头,为了不被杀头,用 谗言欺骗皇上,取悦皇上。由于皇上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了,一天一 天骄狂,最后被谗言迷惑在等待长生不老之药时最终病死途中。秦始皇的权利欲使他不能听取多方意见,最终他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

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 视的一派,包括了法、术、势三个学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 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 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造就了一个强大 的秦王朝,同时它也促使了秦帝国的迅速灭亡。

秦始皇依法实现了 国家的统一,但是他思想上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他认为既然荀 子和韩非的思想能使他统一中国,也就能成为“传之万世”的法宝。 他不懂得统治思想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法家思想不是维护封建 制的唯一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各种思想都在不同程度 上以不同的方式向为封建服务的转化过程中,重新选择并改造这些 思想以适应新的历史阶段上统治阶级的需要,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自己看作是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人间皇帝,而且是能够主宰宇宙的全能上帝。秦始皇为了能够控制全国人民,颁布的法律条目繁杂,残酷暴戾。秦律几乎对人民生活的一举 一动都做出明文规定,例如步过六尺者有罚,敢有挟书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等,可见秦律连百姓所穿的鞋子都作规定,有犯者更加以惩罚,因此失了民心,从而失去了天下。

热门视频